作者:芊语芊寻
1
不久前,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生,为了爱情跑去了男朋友所在的城市工作,结果半年之后惨遭分手。
女生死活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放弃了家乡舒适的环境,还无比贤惠地体贴照顾,换来的却不是男朋友的满意,而竟然是分手?
于是女生在网上抱怨,甚至怒骂男朋友是无情的白眼狼。
当我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满屏的怨恨扑面而来。祥林嫂或许能得到别人的同情,但一定得不到别人的喜欢。陷入了怨恨的牛角尖,就会离理智和真相越来越远。
这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你在感情里迷失了自我,就很容易陷入一场自我感动的假象。
你敏感TA的一颦一笑,关注TA的一举一动,用自己的体贴画了一个无比美丽的笼子,把TA圈了进来。你以为TA应该无比愉快地待在里面,同时还应该对你感激涕零,甚至一样地关心体贴你。
你付出得越多,这个笼子就越美丽,你就越自我感动。还有,就越觉得对方的回报理所应当。
可是,事实的真相却往往是当一方付出得太多,感情的天平就容易倾斜。
最初的感动过后,你的每一分付出都会在TA的心里加重一点砝码。直到有一天,对你付出的愧疚感、偿还的义务感远远超过了感情本身。
亏欠的感觉积累到最后,就是想要逃。
很多人都会义愤填膺地痛骂白眼狼,可是很少人真正懂得,有一种辜负,叫你给的太多,而我要不起。
2
爱情总还有路可逃,可是亲情对我们来说却是没法选择,更没法了断。所以,父母的付出常常会变形为一个甜蜜的负担,一层幸福的枷锁。
我们父辈那代人特别爱讲奉献和付出。从“我为革命献青春”,一直讲到“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所以在那个时代精神的熏陶下,大多数父母都被培养成了付出型的家长,他们可以为了孩子牺牲自我的一切。
可是付出型父母的孩子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漠视父母的付出,走向叛逆,譬如我弟;要么过于在意父母的付出,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压抑自己,譬如我。
我妈36岁生了一对龙凤胎,就是我和我弟。自打小时候一个娃哭另一个立马跟着哭开始,我家就没消停过。
秉持着奉献和付出的精神,我爸为了养活我们俩,从部队转业去了企业,还在外地;我妈为了照顾我们俩,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回家看娃去了。
成长的规律真奇怪,都说小孩初二容易叛逆,果不其然,就叛逆了。于是,家里更年期大战青春期,还俩。那场面,简直了!
先播报一下我弟的战况,他说离家出走就走了,然后一走就是一年。好不容易回家了,几句话不如意,又走了。惹得我妈又气又恨又着急,最后也萎了。
再说下我,初二赶了一把时髦,和同年级的一个小痞子过从甚密。
为什么说赶时髦呢?因为那时候文艺班女生和小痞子简直就是标配。结果没想到,学校的教导处主任就住我家隔壁,三天两头就看见那个小痞子送我回家。
后来教导处主任找了我的班主任,说要我和坏学生保持距离,还扬言要告诉我妈。我一听,怂了。我们家已经有一个大闹天宫了,再来一个,估计我妈该疯了。
于是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我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了。
初三一年玩命学习,考上了本校的理科实验班;接着高中当了三年标标准准的好学生,考上了人大;然后又保送读研,毕业进了银行。
我收敛了自己,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只有我知道,我心底的叛逆无时不刻都在蠢蠢欲动。
人人都觉得我弟应该羡慕我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我却羡慕他想做什么就做了什么。
我妈虽然没有直接逼我开挂,但是她的奉献和付出,给了我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当我心底涌起小叛逆的时候,总会被“不能再让我妈着急”的观念给一巴掌拍回去。
所以,现在的我格外在意自己的想法,我不想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我去跳伞、拍小众的照片、做自媒体,我尝试任何自己喜欢的事,玩命地不务正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itotii » 别总只顾付出,而忘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