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微语录第21期:在巴黎街头看到一个话剧广告,剧名是“结婚有害健康”,广告醒目地印着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然后看到国内媒体说北大将对“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看来“吸烟有害健康”还能够延伸为“思想有害健康”。可是有个叫罗曼罗兰的人不同意,他说:“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魏新:蓦然回首告百度,那人正在打算关文库。

@余华:怀疑论者认为:任何一个命题的对面都存在着另外一个命题。苏东坡和辛弃疾都不是怀疑论者,可是将他们的诗句摘录出来对比,证实了怀疑论者的观点是成立的。苏东坡:"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辛弃疾:"事如芳草春常在,人似浮云影不留。"荷马说得好:"凡事都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说。"

@莫争:百度文库本来有我的几本书,昨天看还有,今天已删除了,果然有改进。但是有些书,比如《轮回香》,上传时连署名都没有,还是要继续清查啊。从侧面来说,也反映了某些用户的版权意识太弱了,一点都不尊重作者。以前我上大学,别人找我翻译英文剧,我无论如何都要把作者名字加上去。

@于卓:中国图书的书价构成为,作者8%到15%,出版商10%到20%,设计和印制20%到30%,物流2%-5%,批发商8%,零售20%-30%。在为生计都发愁的情况下,作家们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动力在哪里?我们不能拿着圣人的标准要求作家们,让他们不赚钱,不吃饭,只创作作品。付出了劳动要求报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麦家:所有的作家都是敏感的,正如手指纤纤的人适合弹钢琴一样,内心敏感、丰富的人才适合当作家。一个人在生活中不敏感的人,我首先怀疑他可能当不了作家,即使当了,也不可能写出“敏感的作品”。因为敏感,对外界的人和事的反应会特别强烈、细腻,所以你容易受伤,而写作就是一个自我疗伤的过程。

@池莉:早年我就认识一些导演,一个个都何等聪明!如果不是他们变了,那就一定是社会变了。现在居然还出现了什么激情杀人!什么暴力慈善?越来越多不靠谱的事情雨后春笋般涌现神州大地:人情不再,世故颠倒,常识破碎,逻辑断裂。借用三个字来感叹一声:我的神!

@于卓:文学不是亩产多少来斤的事,不是导弹防空的事,也不是科技兴国的事,文学只琢磨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各种类型人的善恶取向与人性的洁净度。文学的底线在于写作者得为文学感动,得为人性付出直言,得为历史拷贝良知,得为大众的呼吸找到一种舒适的节奏。文学一旦世俗,社会文化就会变得僵硬!

@吴祚来:泛血亲文化:见面称兄道弟,人人都是炎黄子孙,海外同胞同内同胞,这些言论都深刻反映民族文化的泛血亲特色,为什么要血亲化,因为只有血亲之内才可以有共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心必异则道不同不可与谋共事。西方呢,基督文化人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神圣的血亲关系,追求人人平等。

@池莉:我有一个中国梦:我从小爱吃豆腐。当老师说豆腐是我们民族伟大发明以后,我更爱吃豆腐了,可是豆腐越来越闹心。最近有几次,我吃过豆腐就上吐下泻。这是一家我好不容易信任并忠实购买了几年的豆腐店,他们说过不骗我结果还是骗了我,我很伤心和茫然。我的希望是:能够吃上真实好豆腐。

@王斌:我喜欢《黑天鹅》中艺术与生活的双重审视,喜欢它超越普遍性的道德理念而直逼人性,喜欢它在完美艺术与复杂得难以言明的现实中的那种晦暗与阴沉,人性不再是一个廉价的符号,一如虚假的主流电影,它是有思考的,在张扬了人性美的一面时,亦对幽暗与疯狂的心理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具备了文学的品质。

@华楠:“朱光保护费模式”旨在将中国所有写作者剥光猪!因为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写作者必须将自己的作品、作品名、乃至全文先交给百度,然后百度才对其作品实行“保护”,这是违反宪法的赤裸裸的勒索。这好比在街上卖茶叶蛋每天需要先剥好一个送进百度黑帮的嘴里否则就会被砸摊子一样的保护费,保你大爷!

@孟非:人民网报道说,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实施对“重点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的制度,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将被纳入会商范围,这条措施无论出自哪一所大学都没有出自北大那样的令国人吃惊和失望。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很难跻身世界名校前列?我想原因很多,但是缺乏个性和思想独立必定是原因之一。

@余华:在巴黎街头看到一个话剧广告,剧名是“结婚有害健康”,广告醒目地印着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然后看到国内媒体说北大将对“思想偏激”等十类学生进行学业会商,看来“吸烟有害健康”还能够延伸为“思想有害健康”。可是有个叫罗曼罗兰的人不同意,他说:“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itotii » 微语录:扼杀思想的人,是最大的谋杀犯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