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其实我们不懂春的心

微语录第28期:我一直都是反对死刑的(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坚定),基本上多残忍多邪恶的案子也不能让我放弃废除死刑的主张,但是当杀人犯能够操纵媒体和司法机关的时候,我的这种坚持就开始动摇了……在死刑尚未废除的客观情况下,如果谈公平审判的话,死刑显然就是给药家鑫这样的人准备的吧。

@李方:十几年前,什刹海对面有一家淮扬菜馆叫荷风轩的常去。店主是雅士,有食客撰《忆江南》,刻竹悬于壁上,至今仍可默诵:“春色浅,清处看杨花。又到荷风轩中坐,皆是故人试新茶,寂寞说年华。”日前偶又路过,招牌仍在,店已易主,改串吧了。文化如水波,一波平,一波起,也不必拘泥。

@笛安:我和妹妹在墓园。“看,三姑长得和爷爷好像。”“我有点不记得三姑长什么样了。小妞为什么不来?”“来,她外公埋在墓地另一边,她等会来。”“原来奶奶的本名那么好听,比墓碑上刻的这个美多了。”“自己改的,为了革命。”“革命就一定要起很没文化的名字吗?”“我有点冷。”“因为这里全是松树。”

@岳南:著名诗人何三坡评《南渡北归》时警告国人:五四运动推倒贵族文学是错的,贵族对应的不是平民,而是奴隶文学与流氓文学。中国文学上三个高峰代表人物:屈原、李煜、曹雪芹。选学妖孽对应的是乡村士绅文学。鲁迅对逸轶文学的消亡要负责任。五四和现在消灭的是《水浒》、《三国》类暴力,弘扬红楼梦精神。

@池莉:春暖花开,蜂飞蝶舞,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热烈、盛大、磅礴得不由人,哪怕你这边厢地震海啸,那边厢战火连天,春的爱意总是如期到来无可阻挡,主旋律总是我们的那首唐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面对这年年岁岁的殷勤提醒,遗憾的是:其实我们不懂春的心。

@余华:中国古代发明跪礼,见到大人物下跪行礼,而且要有距离。欧洲古代曾有抚摸大人物膝盖之礼,这就没了距离。哲学家伯西克里有次摸了某大人物的生殖器,大人物生气地推开他,他却说:"这不跟膝盖一样,都是您的东西吗?"可见权威是需要距离来维护的。这方面中国古代比欧洲做的好,现在仍然比欧洲做的好。

@王跃文: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过去都批评这话是历史唯心主义,否定了历史必然规律。我想,孔子的诞生纯属偶然。如果没有这个偶然,中国历史和文化完全是另外的模样。历史的幸与不幸,很多时候都因诞生了某个人。相信我这话,很多有学问的人会攻击。

@吴祚来:小姐这个词,硬硬的被中国人给糟践了。与小姐对应的词,应该是大哥,但大哥可能是黑社会的头,有时反倒给人阳刚之美,你在陌生环境中,喊人大哥无人介意,但你喊人小姐,就可能惹人白眼。说明什么问题呢,男权时代,男人对女性的糟践,从现实到文字,无一幸免。

@周国平:当亲友中某个人去世时,我们往往会后悔,有些一直想对他说的话再也没有机会说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我们随时面临着太迟的可能性。 因此,你心中不但要有爱和善意,而且要及时地表达,让那个与之相关的人和你共享。

@罗永浩:我一直都是反对死刑的(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坚定),基本上多残忍多邪恶的案子也不能让我放弃废除死刑的主张,但是当杀人犯能够操纵媒体和司法机关的时候,我的这种坚持就开始动摇了……在死刑尚未废除的客观情况下,如果谈公平审判的话,死刑显然就是给药家鑫这样的人准备的吧。

@彭晓芸:过去我们对人文知识分子的理解,就是文艺青年中老年,文学给养对培育一份悲天悯人之心大有好处,也是道德和理想主义的温床。但这些年面对中国问题,随着问题意识的深入,我深切羡慕社科知识分子能够抱持的冷静、理性,对结构的分析而非情感的宣泄。但愿引入各类社科知识分子不会一个个落李玫瑾待遇!

@薛兆丰:老师常常把学生当弟妹儿女看。既希望他们鲲鹏展翅,远走高飞;也等待他们回家看看,分享甘苦。喜欢听好消息,也乐意听坏消息。我认为,若能发挥所长、爱护亲友、感受快乐、正直可靠,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说赚不够数就别来,我相信也只是为了激励。要知道,四十岁独赢诺奖,也不过六百万元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itotii » 微语录:其实我们不懂春的心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