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语录:连尿布里都散发着爱情

微语录第39期:培根说过,没有爱人和没有仇人都使人寂寞,你们以后不会寂寞。婚前婚后,情况大变。项链变成钥匙链,面纱变为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夫妻过着平庸的日子,但因有爱情而甘心承受,连尿布里都散发着爱情。你们是夫妻,我希望你们永远是情人。

itotii首发,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

@章诒和:刚读阎连科在台湾成功大学的讲话。他说:我可能这一生都写不出一部无愧于中原大地的苦难和劳动人民的作品。因为面对那块土地,我的爱少了,恨多了。他又说:有一个事实似乎应该挑破窗纸说出来,就是最值得尊敬的作家们的代表作,基本和今天的现实没有直接的关系——今年初识,即震惊于他的坦诚尖锐。

@纪连海:近年来,总有人想把我当老师的这点事做成节目。本是好意,但节目的套路让人心烦:一、找几个孩子,说说我教他们前如何;二、我教他们后有何改变;三、我是如何与家长斗智斗勇的;四、这些孩子现在的命运如何。说实话,这样的伪节目真的很没意思,难道我比其他的老师真的聪明?

@韩浩月:“江姐受刑图”把江姐SM化,主旋律电视剧《烈火红岩》把江姐萝莉化,与教科书里那个钢筋铁骨的江姐相比,恍若两个世界。这其实不止娱乐、消费江姐那么简单,而是我们开始学着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曾被模式化的“高大全”英雄形象。

@叶开:现代文明视野下的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教育“,重视的是“人性“而不是“物性“。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那种漠视人的生命和人的独特个性,而鼓吹为某一个虚无缥缈的“美好社会“而献身的做法,是邪恶的,是人间的嗜血伏地魔。

@叶开:“孔子学院”是汉办的重要工作,目的是推广中国文化,手段是教普通话,使用简化字。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附着于本民族文化之上,表达着这个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那么,孔子学院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是克己复礼?是仁义理智信?是中庸?是有教无类?还是唱红歌?那些汉语教师对自己文化传统了解吗?

@蔡天新:昨晚戛纳电影节颁奖礼,法国女演员德芙纳颁发最佳男演员奖,她只说了一句爱尔兰诗人奥斯卡·王尔德的诗句,但电影频道却译成华尔德,同时把诗句译成散文了。刚才重播,仍未纠正。我记得有一年在巴黎游览拉雪兹公墓,墓前摆放鲜花最多的是肖邦,其次就是王尔德,粉丝远超巴尔扎克、普鲁斯特或任何演员。

@阎连科:有张报纸告诉我,今天是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69周年”,如果有能力统计出作家们今天谁想起这个日子、谁忘了这个日子、又有哪些作家从从来就不知这个日子和“讲话”。那将是有“非常意义”的一件事。

@王斌:长久以来,由于生存的不确定性,以及安全感的动荡,当代人几乎丧失了对他人苦难与屈辱的感同身受,或许我天性敏感,别人的痛苦与挣扎总会唤起我的悲悯与哀愁,我可以接受别人强加我身上的诋毁,赦免了施加我的莫名的仇恨,但我就是无法抑制对制度之恶的直视与批判,茫茫人海中有时总会陷入迷惘与挣扎。

@冯小刚:我发现你只要没野心不思进取不想做事,你就不用求人。当导演方方面面求人的事太多,五十多岁了不想再腆着脸求了,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人格分裂,东北口音说:多大点儿一事儿啊不就拍一破电影吗?不拍能死人啊?干事就会伤人,不干事朋友立马如云。大家会说:这孙子废了。谁也不防贼似的防着你了。

@雾满拦江:此前利比亚,卡扎菲严禁任何历史类书籍销售。历史成为禁忌,任何作品都不能谈论。经过层层审查后,利比亚人已经无书可看。卡扎菲希望人们只读他的绿宝书,所以利比亚人很少去书店,因为那里没什么可读的——国民是否愿意去书店,是国家政治开明与否的结果,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章诒和:昨天平生第一次做主婚人,面对新人和宾客,我说:培根说过,没有爱人和没有仇人都使人寂寞,你们以后不会寂寞。婚前婚后,情况大变。项链变成钥匙链,面纱变为抹布,香水成了油烟,诗集成了账本。夫妻过着平庸的日子,但因有爱情而甘心承受,连尿布里都散发着爱情。你们是夫妻,我希望你们永远是情人。

@刘明清:被我们刻意美化的历史人物中还有一位文化界的大师级人物:吴晗。他亦文亦官,标准的“又红又专”。虽是胡适先生的学生,却未学到自由主义真谛。对北京古城墙、牌楼的保护他没有起任何正面作用,相反是毁坏、拆除的积极推动者实施者。让他引火烧身的《海瑞罢官》其实是部揣测上意的奉迎之作。

@石述思:在一个缺乏真正榜样的年代,却拥有着史上最多的名星、偶像、专家、领袖。没有大写的人,只有大人。

@杨澜:想起十二年前采访史铁生时,他说:“如果天堂里除了幸福还是幸福,那么天堂里的人还能感受到幸福吗?”读读他的《好运设计》,对幸福与不幸会有全新的认识。

@林少华:一次讲演,我说世界上最凄凉的事情,莫过于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人深更半夜在卫生间独自染头发,顿时哄堂大笑。大多90后的男生女生居然明白50后男人深切的凄凉,凄凉顿时变成了欣慰——代沟并不存在。或许这也是文学的力量?

@余华:马悦然说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想邀请沈从文去瑞典访问。当时中国作家出国手续比较麻烦,马悦然就去找中国驻瑞典使馆的文化参赞,希望使馆方面可以提供帮助。可是这位文化参赞却问马悦然:“沈从文是干什么的?”

@袁正隆:据马悦然夫人陈文芬说,马悦然本无意计较网络上的流言蜚语,大家也可以评论他的品德。但他之所以致函清华大学和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是因为他觉得必须“提醒你们学术是什么,而且学术的品质影响到社会的道德与伦理”。

@土家野夫:原信摘录:我非常惊讶中国大学的教授会伪造谣言谴责我接受了六十万美元的贿赂,为了要翻译我不认识的作家作品而且劝我同事们把诺贝尔奖颁给那位作家,李希光教授兼副院长完全缺乏道德感,可惜的是他这种非常卑鄙的行为会影响西方学者对清华大学的看法,也会增加他们对中国新闻界的怀疑。——马悦然(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在网络上传出的所谓“内地作家张一一以60万美元贿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传闻,前日经过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的微博转发,终于引来当事人马悦然的愤怒回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itotii » 微语录:连尿布里都散发着爱情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