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以下是好词好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的出处、作文适用主题、示例及网友分享的两篇范文,欢迎学习。

出处

语出《孔子家语》。

适用主题

选择良友、榜样的力量等。

释义

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待在开着芝草兰花的房间里,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也变得芬芳,与原本的香味融为一体了。

示例

良友以他们自身的优良品行激励着我们,指引着我们一同前进。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情感人至深,恩格斯倾力为马克思提供物质帮助,马克思的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恩格斯,二人相互扶持,为人类历史创造了《共产党宣言》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辛弃疾与陈亮也是惺惺相惜的挚友,辛弃疾的爱国壮怀鼓舞着陈亮,而陈亮的乐观精神也感染着辛弃疾,他们二人吟诗作对、指点江山,留下了诸多慷慨激昂的壮丽诗篇。正如孔子所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这才是友谊的真谛。

范文

1.《无题》

人的一生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与善者同行其香会萦绕身畔,却不一定能化为芝兰;与不善者相处会沾染污秽,却也不一定就会同流合污。所处的环境固然对人影响很大,但却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最终变成入室芝兰还是肆中鲍鱼。陶渊明身处黑暗官场,人人追名逐利,他却自有风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影响至今;鲁迅生于腐朽时代却不惧世人批判,用他鲜活的文字唤醒人们死寂的灵魂。他们虽然活在污浊中,却仍如周敦颐笔下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如鲍鱼之肆中独自散发幽香的芝兰,也许他们个人的香气无法倾覆恶劣的环境,但心中有清净之地的人,与善者同行时有增益,与不善者相处时也兀自散发清香。于是我们处世之间,无论是入芝兰之室,还是陷鲍鱼之肆,都应不落风骨,自守清香。

2.《汲朱守黑,修己泽众》

人组成了环境,孟母三迁 的故事告诉我们优越环境对人成才的重要性,但我更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而如果能像鲁迅先生那样黑夜白天都能发光发亮赖及万方的,则当名垂青史。

晋人傅玄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说,汲于朱固然是一份明辨是非删繁就简的明智,但不如近于墨而守住清明,而最高的境界当是不论置身朱或墨,都能修己泽众。

中国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但这并不是说有近朱者就一定能赤。大唐盛世路不拾遗,出过斗酒诗百篇的太白,也有臭名昭著的奸臣崔胤。好的环境之于人,更像是一种启迪,就好比教育予人知识,如何作用全因人而异。仅仅汲于朱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当充分发挥优秀环境的优越,才能赤红得夺目。

《孔子家语》循循叮咛:“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而当我们与恶居时,如入鲍鱼之肆,当久而不忘其臭,于混沌之中不忘本心。于谦能够守于黑,所以他即使置身于宦官当行的时代,却依然能够坚定发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誓言,至今依旧荡气回肠。近乎墨又何惧?珍珠又怎么会因为深陷泥沙而暗淡?黑夜之中如果能守住光,将更加灿亮。

然而仅仅只是上述的境界,还都不能算有真正的高度。《孟子》有言:“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置身于朱,则当警惕好逸恶劳,尽一份尘雾之微力补益山河。置身于墨,则当在立己时不忘立人,当恶被感化为善,近乎墨又何惧黑?

朱也好墨也罢,本应是人决定的环境,切勿把环境看的太重而忘记了自己的力量。当我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不拘于环境,主观能动地改造环境,我们将活得更精彩,中国也将更昌盛。

汲于朱不如守于墨,进而修己泽众,是谓大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itotii »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相关推荐

    暂无内容!